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报 > 第二版 > 正文

勇担新使命 共筑“太工梦” 奋力开启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新征程

王亦农在中国共产党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时间: 2021-10-04 来源: 党委宣传部 责编:李海英浏览量: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这次大会,是在党的百年华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际,在学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努力奋斗。

  一、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学院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学院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动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放松,坚持转型发展不懈怠,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一)理论武装持续深化。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完善院系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委领导班子带领全院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推动学习新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

  (二)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学院党委坚决扛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围绕“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抓班子、带队伍”职责,践行“四个服务”,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严格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支部建设年”活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加强选人用人工作,干部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党对群团组织和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支持纪委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四风”顽症得到有效遏制,作风持续向好。建立健全巡察工作机制,开展“双随机”督导检查工作。全力配合做好省委巡视、政治监督检查工作,较好完成整改任务,党风政风校风学风得到明显改善。

  (三)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健全多方联动、紧密协同的长效机制,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实施“十大育人工程”“五助工程”,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方位、系统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3+1”分段式、“模块化”分流式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化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制定应用型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促进课程知识与应用能力深度融合,实现“三化四真”。立项建设应用型课程120门,立项建设课程思政改革课程7门。《计算机图形学》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获批省级精品共享课程16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教师自建校内信息化教育平台课程1000余门。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319个,为应用型高校建设奠定了基础。社会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较高。

  (四)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得到增强。坚持把“以练促教、以赛促学”作为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构建了“国家级—区域级—省级—校级”四级学科竞赛体系。近五年,共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1200余项,近三年在《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TOP100》中稳居全国前70名、山西省前3名。获批“山西省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和“高校和科研院所类省级双创示范建设单位”。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共同成立了“大学创客工场”。

  (五)学科专业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对接山西14个标志性、引领性产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智能制造等七大专业集群,专业数量达到47个,工程应用特色更加鲜明。获批5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2个省级优势专业,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工科专业的比重达70%以上,获批5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建立7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储能新材料学科群获批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培育项目”。2018年,学院被确定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重点考察对象。2020年,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和资源与环境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被省教育厅列为项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高校重点支持学科。“防护材料及界面工程技术”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被列为“扶新”基地。

  (六)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坚持引育并举,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近五年编制内引进硕士76人,博士83人。完善内部培养制度,优化学缘结构,提升教师学历层次。教职工赴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138人。现有专任教师883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56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145人。强化教师队伍内涵建设,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制定《教师师德管理实施细则》《教师全员培训实施办法》《新教师岗前培训方案》等制度,鼓励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100人。

  (七)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近五年获批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237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95项,科研经费总额6600万元,服务行业企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28篇,SCI、EI收录138篇;出版学术著作37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181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以服务我省转型发展和能源革命为职志,围绕14个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发展,利用地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优势,与域内外企业深度合作。2019年,学院获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三级保密资质。2020年,合作承担国防项目1项,承担中央军委项目1项,实现军工科研项目历史性突破。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零的突破。

   (八)办学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新征教育用地72.6亩,建设规划已经完成,学院占地总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600亩),建筑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2.28万平方米的工程实训中心2号楼和3号楼、1.5万平方米的化工实验大楼、1.5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28号楼和29号楼现已投入使用。校园大规模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固定资产总值达到9.7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4亿元。图书馆藏书107万册,电子图书96万册。无线网络实现校园全覆盖,云数据中心、数字化校园和校园一码通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九)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进一步优化。逐步建立起与应用型高校建设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内部治理结构,院系两级办学机制取得突破,学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深入人心。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后勤保障高效有力,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学院连续5年荣获山西省“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多次荣获山西省“高校文明单位标兵”、山西省“平安单位”、山西省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先进单位、省城“平安标兵单位”、山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各位代表,同志们!

  五年来的成就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悉心关怀的结果,是学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同心同德、苦干实干的结果,也是历届班子和一代又一代太工人励精图治、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院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学院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校友,向为学院发展殚精竭虑、作出贡献的历任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勤奋工作、忠诚奉献的广大共产党员和全体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办学治校的根本指引,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校之基。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的基础性工作,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化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激发教师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汇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的不竭动力。

  ——必须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扣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谋篇布局。强化协同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学科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加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分问题,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必须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凝聚师生智慧和力量。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只有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才能形成建设学校、发展学校的强大合力;只有充分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才能激发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只有真正做到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才能增强学校的内聚力、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上五个“必须坚持”,既是过去工作实践的深刻体会,也是未来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对照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的发展目标,办学治校举措还欠扎实,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尚显薄弱,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领军人才、标志性成果还比较缺乏,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的意识还需加强,综合治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对照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要求,管党治党力度还需加大,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意识形态工作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不够深入贯彻不够有力,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不够全面、遵循不够自觉,对校情的把握不够系统、施策不够精准,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还需进一步增强。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则衰。我们既要直面问题,更要勇于担当,要以对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在凝练和彰显办学特色上做文章,在应对挑战和化解风险上下功夫,在补齐短板和缩小差距上求突破,不断创造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二、学院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战略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是我院奋力开启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新征程的战略机遇期。站在这一新的更高起点,我们必须深刻分析发展新形势,科学确立战略目标,精心谋划发展战略。

  (一)机遇与挑战

  从国家和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普及化阶段,这既是量的跨越,更是质的跃升,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必须突破“卡脖子”问题,着力原创性、颠覆性的基础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创新驱动成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动力。再过十五年,中国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凸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学院只有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新征程,顺势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才能抓住时代发展新机遇,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从学院发展基础和未来走势看,作为一所具有六十七年办学历史底蕴的工科院校,从国家“一五”时期的一所中专学校发展为今天以工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教八大学科门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近年来,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在国内大学排行榜稳步前移,走出了一条具有太工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发展之路。当前正处于继往开来、接续奋斗,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服务需求、回应关切,提升内涵、增压提速的新阶段,必须解决以稳定规模争取发展资源、以有限投入满足热切期待、以已有成绩赢得持续发展等突出性问题,努力使学院的办学水平在聚力内涵式发展中充分释放、办学活力在聚力高效能治理中得到充分迸发、师生员工的内生动力在聚力高质量民生中得到充分实现。

  今年,省政府印发了 《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我们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坚守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道循教育规律和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坚定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的目标愿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标和战略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作为。今天,我们的事业步入了新时代,站上了新起点,开启了新征程,我们要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26年,为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奋力实现“三个转变”,从外延式发展向高质量内涵建设转变,从教学型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从本科教育向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转变。高质量通过审核评估,力争建成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第二步,到2035年,为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迈出重大步伐。奋力实现“四个突破”,实现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重大突破、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大突破、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大突破、基础设施的重大突破,初步达到大学设置标准。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奋力实现“四个新拓展”,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实现新拓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实现新拓展,高标准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实现新拓展,高质量内涵发展实现新拓展,全面达到或超过大学设置标准,办学治校能力水平得到显著增强。

  (三)发展思路

  各位代表、同志们,机遇稍纵即逝,容不得丝毫懈怠。今后的五年是学院“三步走”发展战略迈出第一步,是“建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5年。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历史机遇,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的韧劲,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量力而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把关好蓝图转化为全院上下的执着追求和实际行动。为此,我们要坚持123发展思路,坚决打赢打好“六新”攻坚战。“123”发展思路即“一加强、两坚持、三聚焦”。一加强就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两坚持就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质量内涵发展,三聚焦就是聚焦审核评估建设、聚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聚焦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建设。

  三、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与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融入兵工,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为导向,奋力实现“三个转变”,高质量通过审核评估,力争建成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贯彻“123”发展思路,实施“六大工程”,打赢“六新”战役,为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任务

  今后五年,我们要围绕发展目标,重点在“六新”上下功夫、见成效,实施“六大工程”和“二十二项计划”,把美好蓝图转化为实际行动。

  1.实施培根铸魂工程,立德树人取得新成效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五育并举”育人计划,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2026年,在校本科生规模保持相对稳定。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

  实施“五育并举”育人计划。健全学生评价制度,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强化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把美育和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运用信息化和大数据资源,完善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平台,创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指标体系,建立学生成长与发展轨迹的记录系统。探索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和我院实际情况的学生科学发展价体系,激发学生行为养成、知识学习的内生动力,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计划。建立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加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全面推进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2.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应用转型发展形成新范式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科学研究体系,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化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形成适应转型发展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建设省级创新平台2—3个,建立产业学院(研究院)8个以上。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和特色发展计划。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实现专业集群发展。加快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力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根据学院发展定位和山西省产业发展规划,对接“六新”和我省重点发展的1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山西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建设新工科专业、改造传统优势专业、淘汰落后专业。新建新工科、服务类新专业5—8个,建成省级一流专业6个以上。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行动计划。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元制协同育人体系,成立理事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和企业优势,推进学科专业交叉、科教协同、校企协同,构建政、校、企多元参与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形成政产学研用合作,面向区域战略性新型产业、传统产业升级和未来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

  推进“金课”项目化建设计划。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突出应用型教学要求,项目化推进“金课”(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设。

  实施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计划。与企业、行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实验教学中心,深化协同育人,将企业技改需求、双创案例、学科竞赛和教师科研成果等纳入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实现教、学、做、研立体化相互贯通。通过探索课证融合,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凝练“双创”教育特色行动计划。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发挥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的作用,彰显“以练促教、以赛促学”育人特色,建设“学—赛—创—就”特色课程,构建“学—赛—创—就”一体化“双创”教育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置换制度,完善机械类、信息类、化工类、材料类等学科专业大类学生自主创新实践平台,系统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化科教融合,深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教改立项培育教学成果计划。聚焦社会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学改革研究立项为载体,紧紧围绕“新工科”建设和“应用型专业”建设,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立项研究,以成果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培育省级教学团队和专业领军人才,全力推动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着力培育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成果。

  实施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计划。坚持以本为本,完善以学生成长体验和学习效果为中心的全方位教学评价体系。严格学业标准和学业要求,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位评价制度,强化学位论文质量把控,培养学生学术志趣、工匠精神和创新应用能力。综合运用教学督导、专项评估、常态监测,培育和养成质量文化,使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成为主旋律,构建更加完善的闭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实施继续教育与开放办学计划。积极探索新时代继续教育的新思路,统筹学院优质教学资源,优化继续教育专业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全民终身学习、回炉提炼、充电加油作出贡献,成为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的继续教育基地。加强国内外人文交流,尝试以项目、课题或人文活动形式提高国际化水平。鼓励、支持教师海外研学、学生境外交流、参加国际会议、论坛等。聘用具有海外研学经历的专任教师、外籍专业教师来校交流或任教,实施双语教学、全英文教学,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与国(境)外应用型大学在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方面的有效合作。

  3.实施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打造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

  紧密对接山西省重点发展的14大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构建区域(行业)必需、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智能制造、新材料、化工与新能源、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学科专业(集群)达到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水平。新增2—3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或优势特色学科)。本科专业达到50个左右,专业集群7—10个。关键指标到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力争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实施优化学科结构布局计划。以国家一流学科为参照,紧紧围绕应用型大学发展定位,紧密对接我省1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合理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建成省内一流学科。同时,打造新材料、化工与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环境与安全等7大学科群,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结构合理、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着力提升学院服务地方支撑度、人才培养契合度、资源配置的有效度和品牌影响的美誉度。

  实施学科平台建设计划。按照“突出重点、分类建设”的原则,突破学科的限制,形成“以任务带学科,以任务聚学科”的模式,组建跨系部、跨学科的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专业实验室的申报、建设。建立与科研院所、企业全面合作关系。构建以重点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主要架构的知识创新体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保障。

  冲击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计划。以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建设为重点,生师比、专任教师博士化率、师均科研经费、生均经费收入等关键指标达到要求,力争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依托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科研项目,以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为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方案,深入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4.实施师资结构优化工程,人才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

  完善人才引进、培育、使用、考核机制,培养和引进若干满足学院层次提升和山西省转型发展需求的拔尖人才,建设若干高水平创新团队。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明显提升。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师资队伍。到2026年,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320人以上,占教师总数的30%以上。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计划。遵循“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原则,从资金投入、政策配套、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创造条件,依托高层次人才计划和山西省及太原市高端人才引进的政策,引进国内外一流院校、科研院所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特别是创新团队、顶尖人才来校工作。到2026年,引进博士80人,培育博士130人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4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占比30%以上,优势特色学科中具有博士学位占比50%左右。进一步加大柔性引进人才力度,鼓励系部、科研平台等以任务需求为牵引,通过“双聘共享”“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候鸟式”聘任、“双休日”专家、互联网咨询等用才方式柔性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5名左右,新增3—4个省级创新团队。力争有教师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计划。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计划。坚持以能力、质量、贡献评价人才,通过改革,形成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促进,评价体系完善、发展路径畅通的人事制度体系。突出质量导向,建立以人才培养贡献、学术贡献和服务社会贡献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破除“五唯”,建立以师德表现、学术诚信为首要内容,以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长周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考评体系,促进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团队培育,引导高水平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推动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上好课。建设一批校企共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教学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突破“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瓶颈,打破壁垒,双向流动,既要使教师能下沉企业一线,又要多渠道吸引企业行业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计划。将青年教师的发展与学院建设目标紧密结合,从资金投入、团队建设、承担项目、奖励申报等方面入手整合资源,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化视野、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通过校内外交流学习、老中青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强化科研指导、注重督促管理、完善保障机制,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科研水平。推动青年教师“工程化”,建立若干工程化实践基地,选派300名左右相关学科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化实践,提高创新应用能力。使有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其中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占比不低于80%。

  5.实施科研水平提升工程,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实现新拓展

  聚焦我省“转型出雏型”重要阶段性战略目标,服务“六新”建设重大要求,打造学科团队、凝练科研方向,主动对接国家和我省经济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山西产业创新体系,提升解决山西转型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实施服务山西“转型出雏型”战略目标行动计划。抢抓“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聚焦“六新”率先突破,聚焦我省“转型出维型”重要阶段性战略目标,做好对接和服务,提高对相关产业技术突破和技术变革的贡献能力。通过内引外联,汇聚校内外资源,加强与省内企业、校友企业、军工企业联系,组建创新联合体,扎根“三区”,服务“三区”。以“1331工程”和“111创新工程”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应用研究,大幅提升科研项目的承接能力和攻关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产出的质量和数量,进一步增强学术影响力,力争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力度。提高人文社科研究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区域智库作用,发出“太工”声音,展现“太工”作为。力争到2026年,五年累计科研经费达到2.0—2.2亿元。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5—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0—200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5项,获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3—5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150项。

  实施科研平台(基地)建设计划。依据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在完善“1331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学院测试中心等平台的基础上,分层次有重点地加大对平台和基地的投入力度,力争获批省部级科技平台(含行业平台)3—5个。围绕山西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十四大新兴产业培育和区域发展等重大需求,集成学院优质资源,凝练科研方向,重点做好新材料检测中心、服务机器人应用中心、数字化融合应用中心等科技平台(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技术攻关、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力争产出标志性成果。

  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依托研究院所(中心)组建科研团队,主动对接我省14个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产业集群,在煤基新型碳材料、高性能有色金属合金材料、高分子新型材料、清洁高效新能源、煤化工、智能制造、服务机器人应用、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智能+”技改等重点领域,打造多学科交叉、多要素集成、多单位协同的7—9个科研创新团队,持续开展应用研究,提升科研项目的承接能力和攻关能力。力争获批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和省级学术带头人。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咨询服务,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通过多种渠道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科技成果产出的质量和数量,进一步增强学术影响力,力争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力度。

  6.实施校园文化提质工程,文化传承创新达到新高度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秉承“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校训精神,扎根山西大地凝练大工人核心价值追求,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着力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建成多层次、全覆盖的文化传播平台,培育有太工品格的校园文化,增强师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打造太工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计划。凝练太工文化精神,大力弘扬兵工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全力推进学院精神文化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动化于行,充分发挥学院精神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保障作用。强化文化品牌建设,重点培育3-5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推出一批校级文化品牌。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内各种展板橱窗、影响教学设备、LED大屏幕播放等多种形式,把学校发展历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各方面丰硕成果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的宣传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学院的发展变化。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开展校园区域文化功能定位研究,打造和而不同、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多样互补、多元互动的校园文化格局。重点完善以图书馆、校史馆、文体中心和大学生双创基地以及各类学生文化活动场所为主阵地的大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学院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关键在党。全体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为学院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要把党的政治建设置于统领学院发展全局的高度,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以党章为指引,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把政冶标准和要求逐级细化,内化到学院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具体举措中,落实到各个岗位职责和工作环节里,体现在日常实际行动上。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做到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正确、政治能力过硬,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体现担当、作出贡献。

  (二)以思想建设为根基。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抓住“关键少数”,有计划地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抓好“绝大多数”,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开展学习,优化学习方式,增强学习实效,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不断强化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和工作责任,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紧密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聚焦学院重点领域改革,聚焦学院高质量发展,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山西转型发展,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把学习成效确实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学院发展的行动自觉。

  (三)以组织建设为重点。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章程》,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加强学院党委自身建设,提高驾驭学院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能力。强化教学系部党的领导,认真落实系党总支会议制度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和发展功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定高效贯彻执行。强化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系部党组织抓党建述职评议制度。探索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活动方式、工作机制创新,增强基层党建工作实效。加强党员队伍的建设,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入口关,严格党的纪律要求,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统战工作,支持各党派加强自身组织和队伍建设,发挥党外人士的重要作用,完善参与学院治理的渠道和机制,提升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能力。

  (四)以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要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熟悉办学规律、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提升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谋事干事能力。优化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年轻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推动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和完善干部的考核和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加强系部领导班子建设,增强系部领导班子团结共事、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能力。

  (五)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重点,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构建各部门各司其职、院系两级党组织共同推进的党风廉政建设大格局。建立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从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以改革的办法固化作风建设成果。深化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强化主责部门的责任意识。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一岗双责”的要求。切实加强党内监督,综合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大纪律审查力度,着力解决发生在师生身边的违纪问题,持续保持惩治腐政的高压态势,一体推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

  回顾过去,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为国家和山西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淀了优良的传统和文化。面向未来,我们众志成城,奋力开启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的新征程。

  我们的“太工梦”蕴含在67年前奠下的第一块基石上,牵动着所有太工人的希冀和情感。“太工梦”是“中国梦”的太工版,体现着太工人的责任和担当。这是一次“新的长征”,是一次不忘初心的“再出发”。每一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围绕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勇于担事、主动谋事、务实干事,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拼劲,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冲劲,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善作善成、再立新功。只要心中有理想,脚下就会有力量!只要一直走下去,我们就不怕山高路远,不怕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路虽远,行则将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在为山西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新的贡献,为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